⊙民生報記者楊美珍/專題報導 2003/09/04

  物理治療的原理是利用物理因子的聲、光、熱、電、磁、力進行治療,包括儀器治療,徒手按摩或運動三種方式,可以為傷殘者復健、為痠痛等文明病纏身者進行治療、為健康者增進體適能,達到恢復健康、維持健康、促進健康三大目標。

  而國術館或各式民俗療法,治療手法五花八門,包括徒手經絡按摩、推拿、氣功、點穴、放血及貼藥膏等,宣稱可以解決跌打損傷、痠痛、神經痛、氣血不順等毛病;為跟上時代潮流,有些也會增購物理治療的相關儀器設備輔助。

  但台大醫學院物理治療研究所講師王興國表示,較令人憂心的是,國術館內通常沒有超音波或 X 光等檢查,無法採用影像數據做較科學的診斷,也無抽血,完全靠「師父」的經驗。

  簡文仁以腳扭傷的治療為例,應該先判斷有無骨折、 帶受傷或出血等問題,尋求國術館或民俗療法時,往往無法做鑑別診斷,許多人原本只是骨頭裂開而已,但不明究竟地推拿後,反而變成骨折;王興國也說,足踝關節受傷者多為 帶扭傷,且十人中就有一人伴隨小骨折,國術館治療時很難發現諸如此類微小且重要的傷害,時日一久,有可能導致慢性踝關節囊發炎,造成關節囊膜增厚,踝關節無法下彎或上翹,嚴重影響關節活動度。

  體倍適物理治療所物療師李怡銘表示,傳統民俗療法存在許久,雖然不能否定其存在價值,但還是有治療上的風險,舉例而言,患有骨質疏鬆的病患,若不自知,又前往整脊,在外力的擠壓下,就有可能發生骨折的問題。

  積極推動物理治療師獨立開業的簡文仁指出,囿於法令和健保給付的限制,目前開業或許生存不易,但他堅信物理治療所社區化是時代潮流,公會正積極爭取更多能釋出處方箋的科別、單一給付制(目前短波或超音波等物理治療的單項治療給付,醫學中心 160 元起、物理治療所 95 元起,價格不同)等;他希望法令能陸續鬆綁,給付也跟著放寬,有朝一日,國內的物理治療所才能像「便利超商」,逐步取代部分國術館或民俗療法等「雜貨店」,將專業、科學的健康概念導入社區。

 

物理治療所 給付條件嚴:

  部分物療師為求生存 選擇游走法律邊緣 潛入地下開業

  美國加州、科羅拉多等 38 個州的民眾,腰痠背痛、運動扭傷時,不必上醫院取得診斷書或處方箋,就可以直接到社區的物理治療所接受處置,像上「便利超商」一樣方便;台灣則不同,至今只有 13 家獨立經營的物理治療所。

 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理事長簡文仁表示,物理治療師可依衛生署公告的設置標準開設獨立的治療所,但只限於復健科、神經內科和外科、整型科、骨科五個科的醫師才能釋出處方箋,今年下半年可望再新增風濕科;不只處方箋來源受到限制,健保給付範圍也很小,限定中風、脊椎損傷、燒燙傷、肌肉萎縮等9項才予以給付。

  物理治療師獨立開業看似開放,實際上限制重重。民眾若不慎扭傷腳,社區旁剛好又有一家物理治療所,即使想自費前往求治,是不被許可的。簡文仁指出,依規定,民眾需持有醫師診斷、照會或醫囑,物理治療師才能「接單」,也就是民眾必須先到醫院就診,經醫師檢查、診斷之後,持診斷書、照會單或處方箋,才能到物療所求治。他感慨地說,繞這麼一大圈,誰還會上門。

  國內對物理治療所的門檻設限這麼多,但任何人都可以隨意走進宣稱有療效的國術館、民俗療法等場所,前者過嚴、後者過鬆,對受過專業訓練的物理治療人員明顯不公。

  簡文仁指出,根據健保局的統計數據發現,國人每年因腰痠背痛而求診者約 5、6 百萬人次,其中,申請物理治療給付者只有 50 萬人次左右,約一成;也就是說,每 100 名腰痠背痛者只有不到 10 人尋求物療。此數據顯示出國人的物理治療需求雖大,卻因便利性不足,造成四處亂竄,流入民俗療法的手中。

  一名開業的物理治療師表示,有些學有專精的物療師,眼見獨立開業準會「餓死」,乾脆游走法律邊緣,不開物理治療所,而掛起「工作室」的另類招牌,再去學習西式整脊手法,獨立開業,潛入地下,不必受到法令的限制。

 

物理治療所 也可以是健身房:

  量身訂做運動處方 藉肌肉訓練 除痠解痛

  物理治療的型態十分多樣化,坊間成立專門治療頸、背痛的物理治療所,經營模式跳脫傳統,沒有常見的電療、熱敷、牽引或按摩,而透過主動式的運動處方,訓練肌肉,達到解除痠痛的效果。

  強調運動處方的物理治療所,源自於芬蘭,看起來像健身房,一台台運動器材,功能各不相同,有的訓練腰、腹或背部肌肉,有的訓練頸部,須透過物理治療師視個人需求,量身訂做運動處方。

  57 歲的藥劑人員,長年慢性下背痛,醫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,整個背、頸部都痛,早上晨起就僵硬、坐一或二個小時腰就痛、腰部能轉動的幅度很小,種種生活困擾迫使他提早退休;經過傳統電療、熱敷等物理治療後,未見改善,經過醫師轉介,才拿著轉診單到以運動治療為主的物理治療所。

  66 歲的吳女士,慢性下背痛纏身五年,久坐就痛,平常也不敢做家事,經過核磁共振檢查,醫師未見軟組織病變,只能開給止痛、肌肉放鬆等藥物,最後在醫師建議下接受肌肉訓練的物理治療,終得到改善。

  開立運動處方的物理治療師李怡銘指出,傳統電療、熱敷或牽引等物療的目的在於放鬆肌肉、促進血液循環,屬於被動式治療;源自歐洲的運動處方物理治療概念,是透過病人主動式運動,加強肌肉強度,目的在打穩肌肉的「根基」,強化其支撐力。

  李怡銘表示,前往求治的病患以下背痛和肩頸痛為主,原因包括腰椎退化性關節炎、椎間盤突出或僵直性脊椎炎患者,均先經由醫師診斷後轉診而至,每次療程6周、12次,每周必須前往2次,每次1至1個半小時。他建議,接受傳統物理治療未見好轉的頸、背痛患者,最適合嘗試運動處方的治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tcam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